- 行車記錄儀新國標將發布:定位精度從15米提升到10米
- 來源:賽斯維傳感器網 發表于 2019/1/1
自7月11日起,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公開征求《汽車行駛記錄儀》國家標準的意見,征求意見的截止時間為8月11日。據悉,此次修訂的原則之一,是繼承記錄儀對車輛行駛記錄的基本功能,堅持記錄儀的整車安裝要求和車輛傳感器信號為基礎、衛星定位信號為補充的速度記錄機制,提升車規級產品性能,規范安裝和使用的相關要求。
車內行車記錄儀,資料圖

據悉,標準修訂的主要內容,一是強化記錄儀安裝和使用質量相關要求,其中修改的安全警示功能要求在記錄儀自檢狀態為異常時,發出自檢異常語音安全警示。
二是完善行駛記錄的數據內容,修改的行駛狀態記錄要求增加了霧燈、倒車、安全帶、車門、開關量和基于衛星定位信號的參考速度等數據,提升記錄的覆蓋度和直觀性;增加了音視頻記錄功能,將音視頻記錄納入行駛記錄的數據內容,提出音視頻記錄文件的格式;修改了日志記錄,增加自檢日志、數據導出日志,提升記錄儀使用和操作的可追溯性。
三是突出數據安全性的要求,提出記錄儀應裝備用于存儲行駛記錄數據的防護存儲器及其防護性能和相關試驗方法。
四是完善行駛記錄的數據采集和應用,修改了數據通信功能,增加了Wi-Fi(無線網絡)通信和無線公共網絡通信兩種無線通信方式;公共網絡通信用于向數據管理平臺傳行駛記錄數據;修改了數據分析系統要求,便于檢查行駛記錄數據,提升動態監控效果。
五是提升產品的技術先進性,修改了定位功能和定位性能,提出定位通信方式支持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要求,水平定位精度提升至不大于10米,增加了高程定位精度、定位模塊接收通道數及捕獲時間等性能要求;修改了時間記錄誤差由±5s以內提升至±2s以內;修改了駕駛人身份識別通信,提出可通過駕駛人面部識別方式,實現駕駛人身份識別的相關要求等。
據了解,修訂后的標準充分適應衛星定位、數據通信、視頻識別、數據安全等新技術的應用;堅持記錄儀的整車安裝要求和車輛傳感器信號為基礎、衛星定位信號為補充的速度記錄機制;進一步擴展行駛記錄的內容和維度,增加無線通信等數據采集方式,強化數據存儲設備的安全防護性能。
延伸閱讀:湖北初步建成智能網聯汽車5G高精定位系統
日前,在湖北襄陽,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初步建成覆蓋東風試車場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的5G高精定位系統。經檢測,在該系統覆蓋范圍內,定位精度優于1.5厘米,實現智能網聯汽車定位進入“厘米”時代。
該系統由3個基準站、1個數據處理服務中心及5G通信網絡組成。今年3月,湖北移動建成開通襄陽市首個5G行業應用基站,主要服務于襄陽智能網聯汽車項目研發、測試及未來商用發展。4月2日,襄陽市啟動基于5G網絡的“智行隆中”項目,分階段打造智慧汽車谷、智慧出行、智慧物流和智慧交通云平臺。
高精度定位技術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技術,能解決在哪里(初始位置)和要去哪里(目標位置)的問題。傳統衛星定位只能提供誤差為5到10米定位,無法支持自動駕駛、無人機遠程巡檢的定位需求。目前,湖北移動與武漢大學已共同建設5G+北斗高精度定位平臺,通過5G網絡連接并形成北斗地面基準站網絡,使用載波相位差分算法實現厘米級精度定位,助力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謝謝!















